环境是怎么改变你的,你就能同样改变自己。

小友说:不知道有没有试过类似的事情,为了培养定时喝水的习惯,于是去买了一只新杯子。为了让自己每天写日记,就买了一本精美的日记本。新的东西、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如果想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或许你可以从改变环境开始。

有个著名的爆米花实验。研究者为电影观众提供大量受潮了的爆米花,绝对吃不完,而且味道像是旧棉花。但是即使如此,受试者们也还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把它们塞进嘴里。更有趣的是,那些拿到大桶的受试者们,比那些拿到小桶的受试者们多吃了一半以上。他们一边抱怨一边吃,而且完全没有意识到桶的大小决定了他们吃下去的垃圾数量。

 

更重要的是,受试者们自己根本不相信这一点。他们认为自己吃得刚刚好,拒绝相信自己吃了太多。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多摄入了多少脂肪和糖。这些东西并不会立刻显示在他们的身材上——但是想想看长期下去会怎样吧。

 

我们太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了,甚至自己根本不会意识到。群体事件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被其他人的情绪所裹挟;那些肥胖到畸形的人们只不过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在摄入热量,父母都肥胖的孩子也很容易体重超重——他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不言而喻。只要在吃饭时减慢速度,人们往往就会瘦下来;或者换一个小一点的碗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相比于极端的节食或疯狂的运动,只需要吃每口饭时多咀嚼几十次的节食方法显然更容易被人接受得多。虽然慢一点,但是更安全且不会反弹。

 

我们会将某些行为归因于个人的意志力问题,例如早起、跑步、以及刚才提到的饮食。然而,如果改变一下环境的话,人们会很容易地完成这些看起来很困难的动作。只要让人们很容易开始就行。一旦开始,接下来就水到渠成。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学生开发出了一种能满地乱跑的闹钟,人们得抓住它才能让它停止怪叫。相比于那些只要按一下就乖乖闭嘴的手机闹钟来说,这种闹钟当然会让人们快速清醒过来;而如果每天你都不得不起床追赶闹钟的话,那么养成早起的习惯也只不过需要几十天而已。将跑鞋和运动衣放在床边,会让人们更轻松地穿上它,跑步也就变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人的行为就像是飞轮,启动时总是有点难度,但是如果它已经开始动了,那么持续转下去就容易得多。

 

当然,没有不靠意志力就改变旧习惯养成新习惯的方法,无论如何,都得先做点什么事情才行。但是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有一些事比其他事情更重要。这些事情打破了固有的行为,促使我们去进行一项新的动作,在我们脑中建立起了一道纤弱的神经连接。而且它们消耗的意志力更少一些,做起来并不算困难,而起到的作用并不逊色。

 

因为意志力往往不够用,所以设置适当的环境就尤为重要。习惯吸烟者应该在那些禁止吸烟的区域多花些时间,以及彻底清除家里的烟味;想要运动者可以多去体育馆走一走,哪怕什么也不做。想要养成看书习惯的人应该去图书馆消磨几个下午,而且不带手机。环境会促使我们做点什么,而一旦开始,就意味着习惯的种子开始扎下根来。

 

当然,这只是开始而非结束,仅仅改变环境并不能帮助人们养成牢固的习惯。我们只是要在顽固的旧习惯中钻出一条裂缝,然后小心地一次次重复和慢慢努力。习惯是在一次次行动中逐渐加强的,而开始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夸大事实,误导我们。

 

例如,在面对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我们会产生一种无力感,有时候反复尝试失败后会感到“习得性无助”。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理智的分析一下我们所感觉到的对逆境的掌控力。

 

研究指出, aq高的人在逆境中感受到更多的掌控力从而更积极主动的采取行动。 例如,情侣分手,如果a只想着为什么自己被b抛弃, b在想些什么,那么a就是被动的,无助的,因为主动权在b的手上。如果a痛定思痛之后,能认识到自己也是这个事件的主角之一,这也关系着自己的人生苦乐,并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那这时主动权就回到了a的手上。

 

2)追溯逆境事件的源头,自省自己在逆境中的角色

有时候,我们会深陷于自责而无法自拔。 stoltz指出,过分的自责不利于解决问题,但是一味的指责外界因素而自己完全不承担责任也是不可取的。 aq低的人遇到事情倾向于过分的责怪自己。

 

而更有效的方法,是在理解外界环境人为因素的条件下,认清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角色,以及自己的行为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遇到困境的时候,如果能暂时的跳出怪圈,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自己的作用,心理压力可能有所改善。

 

例如,当孩子因为一次重要考试考砸了而迷茫自责,自暴自弃的时候,细心的爸妈可以慢慢的引导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下压力源头:考试的难度,为什么这么难,大家平均分多少,有多少是孩子的努力因素,有多少是其他外界因素;然后一起讨论孩子的行为对考试结果的影响,有没有改善方法等等。

 

这个过程中,父母传达的几个重要信息就是:

·成绩不好不是一个值得一味指责的结果;

·相反的,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都影响着这个结果;

·孩子是可以操控自己的行为影响结果的。

3)就事论事,认识到逆境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我们在困境中,会觉得人生从此就完蛋了,一件困难就意味着人生其他方面的永久沦陷。这种不经意间滋生的绝望感往往会把我们逼入绝境。这些正是研究数据中低aq的人所具备的负面特质。当我们的思维进入死角时,问自己一句, “这是真的吗”?并逼迫自己回答“是”的原因,以及“不是”的原因。

 

例如,我们被工作辞退了,从此就找不到工作了,找不到人结婚了,买不了房子养不了父母,人生没有前途了……但是,这是真的吗?被一个工作辞退了,我们就真的再也找不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了吗?除了这一个工作,或者这一种工作领域,我们就真的没有任何其他的发展空间了吗?目前的这种状态真的会持续到永远吗?等等。类似的,当孩子们陷入这种思维死角,因为一次或几次的失败而无法振作,觉得自己是没有希望的孩子的时候,爸爸妈妈们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分析这些思维的不合理性。